互联网上就国际问题经常出分歧,这很正常。但是因为观点相左就尖锐对立,不给对方扣无耻,卖国帽子好像就不会说话了,我认为这与互联网上“死刑起步”的戾气一脉相承。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与国家的开放性格格不入,也不够真实。当下中国虽然深陷地缘政治漩涡,但中国毕竟处在和平时期,且国力非常强大,而非处于战争的危难时刻。此时的中国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国际挑战,这种从容就包括容纳我们内部对国际问题有不同意见,并且讨论。中国是大国,世界又很复杂,许多问题都存在不同的认知角度,与中国形成多重利益关系。中国该如何对某个国际问题做出反应,需有国际道义和中国国家利益的双重考量。网上的尖锐对立,通常是对一个问题朝着不同方向极限化的彼此碰撞。说实话,它们很多时候并非中国社会现实国际观分裂的折射。有许多国际问题与中国的利益关系是间接的,或者是弱联系的,还有一些直接牵涉中国利益,但由于强大起来的中国有了更多回旋空间,我们经常不是只有“唯一选择”。有时中国可以采取“灵活性”,而这种灵活性恰恰是因为我们有条件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对策切换。老胡认为,互联网上因为对国际问题看法不同,“无耻”“卖国”“真卖国”的帽子横飞,与我们同国际事务从容、开阔的对接极不对称。它们制造的是中国不仅对外形势非常危急,而且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幻觉,仿佛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已是深刻的鸿沟,两边的人势不两立。到生活中去看看,哪是这样?老胡参加过各种国际问题讨论会,大家的观点经常是不一样的,但多数情况下气氛好着呢,茶歇和吃饭时,不同观点的人有说有笑。当然,也有少数“国际专家”像是“互联网化”了,跟生活串在了一起,时刻活在斗争中,但那是极个别的。老胡自己的亲朋好友对热点国际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,聚会时难免会争论几句,大不了其中一方到后来不说话了,把话题主动转走了,然后还是亲朋好友啊。怎么一到了互联网上,一句不合,对方就成败类了呢。有些微信群里也是这样。老胡想说,那些在互联网上经常使用特别激烈语言,一说话就“怒发冲冠”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点自我煽情,并且用自己“进入状态”调动粉丝的情绪。我不是说他们绝对是表演,但肯定有一部分是情不自禁的装。咱们大家能不能都把网上的激情降个一两度,给不同观点的人都留点说话的余地,别看谁都像通美、通俄、通英、通日、通印、通伊朗,好不好?老胡认为,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我们多元的轴线和锚,无论我们把思想放飞得多远,都让我们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做些对照。对照得不太准、有些偏没关系,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,就不会偏太远。